大国工程背后的“天大智慧”

 本报讯 (记者江珊)世界瞩目的港珠澳大桥24日上午正式开通运营,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到如今正式开通,天津大学师生校友多人次参与到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建设施工中,贡献了“天大智慧”。
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主体工程包括跨海桥梁、海底隧道和桥隧连接人工岛,其中桥隧连接人工岛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关键工程之一。施工过程中,岛壁要承受20.26米静水压力和5.10米波高的动力作用,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稳定是人工岛建设的关键,目前我国并没有制定相应的设计施工规范。受负责人工岛设计的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委托,天大建筑工程学院王元战教授为完善人工岛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段由33节沉管组成,每节沉管的重量接近8万吨,相当于一艘航母的重量,造价达上亿元。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肖忠副教授首次建立了安装船、沉管、缆绳和水体系统的1:1的三维精细有限元仿真模型等,为保证沉管结构在浮运及沉放过程中的安全施工提供了指导。

  港珠澳大桥的桥墩采用陆上分节预制,水上拼接安装的施工工艺。单个预制件最大重量达3510吨,高度超过22米。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别社安教授对整个驳运系统进行了水动力性能计算、桥墩的拖航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桥墩在运输驳船上的加固稳定方案,保证了桥墩的安全运输。

  另外,天津大学多位校友在港珠澳大桥设计和建设施工中贡献力量,攻克了港珠澳大桥设计及施工建设中的一个个难题,如解决沉管管节沉放及“淤积异常”难题、在世界范围内首创钢圆筒快速沉岛多项方案、圆满完成港珠澳大桥桂山沉管预制厂设计任务等。

相关产品

评论